Telegram(又称“纸飞机”)在多国被下架主要涉及国家安全、监管合规及犯罪风险等因素,以下是具体情况及原因分析:
一、各国下架原因及时间线
1. 中国区下架(2024年4月)
原因:
国家安全风险:Telegram的端对端加密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不法分子利用,成为网络诈骗、洗钱等犯罪活动的工具。
监管缺失:平台内容不受限制,拒绝配合本地监管部门提供数据解密支持。
现状:苹果和安卓应用商店已下架,但部分用户仍通过其他途径使用。
2. 俄罗斯封禁与解封
2018年封禁:因拒绝向俄联邦提供用户加密密钥,被指控助长恐怖主义活动(如2017年圣彼得堡恐袭)。
2025年解禁:因Telegram承诺配合反恐政策,俄罗斯于2025年7月取消封禁。
3. 乌克兰官方禁用(2024年9月)
原因:担心俄罗斯利用Telegram监控乌设备、窃取情报或发动网络攻击。
范围:仅禁止、军方及关键部门在官方设备使用,个人设备不受限。
4. 其他国家监管行动
伊朗:2023年因安全风险暂时封禁。
美国:虽未直接下架Telegram,但2025年以国家安全为由对TikTok实施“不卖就禁用”政策,反映对境外社交平台的严格审查趋势。
二、监管的核心矛盾
1. 技术隐私 vs 国家安全
Telegram的加密技术保护用户隐私,但阻碍执法部门追踪犯罪证据,例如:
中国警方多次提醒家长卸载Telegram,防止未成年人卷入“帮信罪”。
俄罗斯封禁的直接原因是平台被用于恐怖联络。
2. 平台自治 vs 本地合规
多国要求Telegram配合数据监管,但其总部设在境外(如迪拜),难以落实本地法律。
三、犯罪风险与警方警示
1. 成为黑灰产“温床”
洗钱与诈骗:2025年曝出Telegram上“好旺担保”“新币担保”等平台涉案金额超354亿美元,提供诈骗工具、数据贩卖等服务。
隐匿犯罪证据: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用于销毁交易记录,增加警方取证难度。
2. 警方多次公开警告
2023年起,中国多地警方要求家长检查子女手机,卸载Telegram等加密软件,避免卷入非法活动。
四、替代软件与用户选择
虽然Telegram被多国限制,但仍有其他加密通讯工具可用:
1. Threema:瑞典开发,付费模式,注重隐私保护,但国内使用门槛较高。
2. Signal:开源端对端加密,但需通过境外应用商店下载。
3. 风险提示:
使用未合规加密软件仍存在法律风险,需遵守当地法规。
Telegram的下架本质是国家安全与隐私自由的平衡问题。其技术优势被犯罪活动滥用,导致多国强化监管。用户若需加密通讯,建议选择符合本地法规的工具,并警惕平台潜在的违法风险。